首页

蚌埠一中校徽最终评选敲定

蚌埠一中校徽最终评选敲定

    蚌埠一中校徽方案征集,共收到十余件作品,学校慎重对待每一种方案,经过全体教师、学生入围评选,教代会表决通过其中一种适合我校的最佳方案。我校决定正式投入使用新校徽,对积极参与设计,投稿的各地专家表示感谢。  

附件一:  
正式投入使用新校徽  

蚌埠一中校徽最终评选敲定

 


    田海林,曾用名弘三、田舆图,河南内黄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导师 ,现任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历史系副主任;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主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学科带头人、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导师、政法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校中青年学术骨干与学科带头人、山东省历史学会理事、山东省宗教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义和团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文化国际传播中心特邀研究员、泰山研究会顾问等。

蚌埠一中校徽最终评选敲定


附件二: 
                                田海林教授对校徽设计方案的说明: 

    蚌埠一中,位于安徽省蚌埠市胜利路152号,是安徽省蚌埠市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所完全中学,迄今已经有65年的光辉历史,已经升华出了“博学、自奋、俭成、勉行”的朴实校训,凝练出了“人文、民主、敬业、爱生”的光荣传统,确立了“教育为人之终生幸福奠基”的教育理念,坚定了“秉承传统、和谐共荣、特色鲜明、追求卓越”的办学思路,设计了“幸福教育”这一具有一中特色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模式。
    蚌埠一中上述基本情况,就是我们做校徽创意设计的根据。 

一、构图形状 
    蚌埠一中校徽的整体构图形状是一个圆——此乃太极“圆融”之气象,符合起源于中国儒家文化之“和谐”理念。象征师生教学相长与和谐共处。圆融和谐之构图,便于做成圆形徽章和其它相关LOGO标志。 
整个构图,虚实相间,阴阳平衡,格调典雅,气势恢弘。 


    (1)象征“蚌埠”城市之名来源于淮河之蚌为报答渔民吴氏父子救命之恩化身吴孩之妻死后因头戴珍珠而坟墓堆积成蚌山并被誉为“珠城”这一美丽动人的民间神话传说。 
    (2)“蚌壳”张开而化成“书本”,形似鹏鸟飞翔之状,仿佛托起“珍珠”,这象征在“蚌埠一中”读书求学如捧蚌探珠,寓意激励学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勤奋读书,积极进取,攀登高峰,飞跃翱翔,实现青春的梦想。 

二、符号寓意 

2、【淮河之波】 

三、文字识别 
    象征淮河乃蚌埠“母亲河”,蚌埠是“淮畔明珠”。淮河之水,波涛翻滚,波光粼粼,寓意“智者乐水”,代表“蚌埠一中”广大师生乘风逐浪,教学相长,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1、【校名】 
    图案圆环内之上方,镌刻由著名书法大师欧阳中石先生所题写的“蚌埠一中”字样,以便于识别。 
    图案圆环内之下方,镌刻蚌埠一中校训“博学·自奋·俭诚·勉行”四条八字,用魏碑繁体汉字,端庄严谨,刚健遒劲,代表该校办学宗旨实现的力度与质量。 
    
四、创意总结 
1、【蚌壳与珍珠】—— 
    对蚌埠一中校徽,如此设计图案符号与文字识别,庄重典雅、简约精妙、显著通行,不仅完全符合蚌埠城市的地理形胜、历史渊源、民间传说和文化特征,而且完全符合蚌埠一中的校名、校训和教育理念以及办学宗旨。这既便于蚌埠一中师生将校徽与校旗、校服、书包、考卷、餐具、文件袋、以会场背景墙、招贴图画、广告标语和文化传播纪念品等整个学校LOGO标志系统和谐搭配,也便于印刷、制作、应用和推广,最便于社会识别、传播和永久记忆。 


附件三:
作者简介:
    郑小为,生于安徽蚌埠,1987年毕业于蚌埠一中,大学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
    中国包装联合会设计委员会全国委员
    中国企业形象资深设计师
    中国石化集团及加油站系统企业形象设计者
    2、【校训】 
    多部作品入选《中国设计年鉴》、《中国创意百科》首卷

解读教授简介:
    主要学术著作有:《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华百年祭(1840-1949)》(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中国近代史通鉴·戊戌维新与义和团运动》(副主编,红旗出版社1997年版)、《民国学案》(全套1――6册,全书副主编,第三卷“经学卷”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山东宗教历史与现状调研资料选》(上下册,与郭大松联合主编,韩国·新星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传统相学秘籍集成》(上中下册,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相学秘籍全编》(上下两册,与宋会群联合辑录,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与《世界博园艺》(副主编,山东画报社出版社2001年版)等,还曾参编《马恩列斯毛著作大辞典》、《中国国情总览》、《河南与黄河文化》、《中州历史人物辞典》、《中外历史新编·中国近代史》、《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备要》与《中国通史教程·教学参考·近代卷》等著作。在《近代史研究》、《中共党史研究》、《历史教学》、《史学月刊》、《民国档案》、《河南大学学报》、《东方论坛》、《佛学研究》、《人民画报》、《中国园林》与《中州今古》等学术文化期刊及各种国际与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



      征集活动咨询微信:zhengjicom; 设计交流QQ群:46372307; 文案交流QQ群:677747123


声明:
1、一征集网所有征集信息均来自网络,征集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投稿者在投稿之前主动联系征集活动主办方,以确定真实性和有效性,然后再参与!避免自己作品被盗用。
2、一征集网不代表任何征集活动主办单位,所有投稿作品不得提交给本站,由此造成的任何损失或纠纷与本站无关。
3、一征集网所有创作作品、征集信息均为本站收集整理,仅供学习和研究。若有侵犯你的权利,请联系我们,本站将立即改正。若有任何不妥,请及时联系Email:303126138@qq.com。
4、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一征集网系信息发布平台,一征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抄袭侵权/违法违规行为,请发邮件至 Email:303126138@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标签:

上一篇:江苏睢宁中等专业学校校徽
下一篇:许昌电气职业学院校徽公布
推荐阅读

热门点击

Hot Hi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