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内容】
一、南淝河源头考证
蜀山区南岗镇位于大蜀山西北侧,南隔长江西路与中国(合肥)科学城互连,北依董铺水库,东接蜀山区新产业园,西邻肥西县小庙镇,新桥国际机场快速通道自南向北穿镇而过, 长江西路自东向西邻镇延伸,合宁、合淮阜高速公路大蜀山出入口与长江西路交于东南角。
镇北的鸡鸣山海拔高度68米,距合六路约9公里。据嘉庆《合肥县志》:鸡鸣山元建龙井、显应寺。三国时曹操爱将满宠曾屯兵拒吴,谓合肥新城,当年遗留的历史痕迹仍依稀可辨。唐代庐江郡守卢潘《庐江四辨》:“今按肥水出鸡鸣山,北流二十里,分而为二”。据专家考证,南淝河源于将军岭、长岗店一线的东、南侧,在鸡鸣山东北的冲心汇成河,东南流数里汇土山西南水,又在合肥城西门外二里处汇土山东南水(即四里河水)然后经城北转城东,在下游的三汊河处汇店埠河水,于施口入巢湖。左辅在《嘉庆合肥县志·西乡图》中记述道:“长岗店水东南行二十里至鸡鸣山入肥水。”此水正是南淝河正源,“在上无专名,至鸡鸣山汇将军岭东及土山西南水始称肥水或施水(南淝河)”。
因此,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和合肥市教育局教研室编纂、安徽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教科书《合肥历史》第一课《世事沧桑话合肥》中明确写到:“淝水发源于鸡鸣山,向北流二十里一分为二;其一向东南流入巢湖,另一向西北流入淮河”,“这两条河均名肥水,也就是南淝河和东淝河”,“东淝河下游不畅,中游阻塞,形成瓦埠湖”。
二、鸡鸣山的文化和传说
现在的鸡鸣山上林木覆盖,登高远眺,董铺水库、曹操河尽收眼底。山顶有两根拴马桩,据称是三国时期的古战场。山北脚下有一曹操练兵场(又称量兵塘)。东边不远处的鸡鸣村吴牌坊自然村2006年4月初由安徽省考古研究所与肥西县文管所联合发掘出塘岗新石器遗址,遗址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类型与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接近,又有薛家岗文化因素的内涵,是有别于黄河流域文化和长江流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风格的文化遗存。该遗址的文化类型单一,是江淮地区早期古文化遗址的重要代表之一。该遗址的房址遗存,是早期建筑中难得的珍贵材料。山南于1992年建立公墓,2005年春,清朝政府二品官淮军将领周圣波之墓迁于此。鸡鸣山下抛头狮的历史源头可推算至1867年,距今已有140年历史。“抛头狮”的狮头与狮身是分开的,舞狮者上场之前举起狮头套解在自己的上半身,举套之间便有了一个向上抛的动作,故称为“抛头狮”。在当地,每逢佳节庆典,村民都请舞狮队前来助兴。目前抛头狮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鸡鸣山所在的南岗镇自区划调整以后,在蜀山区委、区政府领导下,一方面主动积极融入科学城的规划建设,招商引资,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两年来培育出中南农庄(合肥市四星级“农家乐”)、凤鸣山庄(安徽省三星级“农家乐”)两家乡村旅游示范点的同时,“村村通”公路极大地改善了乡村旅游交通条件,以旅兴农,以旅促农,以旅富农。中玉獭兔、东方禽业、森淼种禽等“公司+农户”模式的养殖基地,以色列西红柿、荷兰马铃薯、日本大葱等特色蔬菜瓜果种植基地各具特色,设施农业示范园、鸵鸟生态养殖观光游乐园、瓦屋民族主题公园、双塘花卉型中药材基地、梁墩美食街等渐成雏形,鸡鸣山、娄坝、侯桥水库等山水资源也是闺中待嫁。
关于鸡鸣山的传说,与曹操有关。
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后,为了东征孙吴,决定从六安到合肥城开凿一条人工河,以此沟通东肥河和南肥河这两大江淮水系,使淮河的船能进入长江,以便漕运将士及粮草到东吴去。曹操这个构想无疑是胆大的,但他未曾想到,却在小小的鸡鸣山遇到阻力。曹操命部下杨将军负责挖河,杨将军募多人挑之,谁知“日挖一丈,夜长八尺”,一至鸡鸣时分,开挖的河道又恢复原样了。深挖的河道为什么又复土如初呢?据民间传说,曹操此举得罪了鸡鸣山的鸡神。这鸡神认为,江淮分水岭是鸡族的栖息地,如果挖了一条河,切断山脉,必然影响了鸡族的生存。鸡神召来分水岭的土地爷,命土地爷阻止修河。这土地爷不愿意,说:“曹操也是一个帝星,他要挖河。我是挡不住的。”鸡神便说:“你要不阻挡,我便叫你不得安神。”果然,当夜三更,土地爷还在做梦,鸡神长鸣一声,满山遍野的公鸡便一齐叫了起来,吵得土地爷慌忙起床连连作揖:“鸡爷,我认输,我听你的